
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集中在传统重工业与部分新兴产业,同时内需市场面临结构性瓶颈
一、产能过剩核心行业现状
- 钢铁行业
- 产能利用率仅62%:2024年粗钢产能超12亿吨,实际需求约8亿吨,供需缺口达4亿吨。
- 企业亏损加剧:宝武、河钢等头部企业利润下滑,低价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不足3%。
- 新能源相关产业
- 光伏面板:产能达全球需求1.9倍(2025年数据),出口依赖度超60%,欧美贸易壁垒加重过剩压力。
- 锂电池:产能为全球需求1.6倍,技术迭代加速淘汰落后产线,库存积压严重。
- 传统制造业
- 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0%,地产低迷致需求萎缩。
- 电解铝:50%产能处于亏损状态(约1100万吨),价格回落至25年前水平。
- 工程机械与船舶
- 工程机械产能超全球需求1.1倍,库存成本高企;
- 船舶行业80余家中小船企“零接单”,两极分化加剧。
二、内销市场四大瓶颈
- 消费动力不足
- 居民购买力受限:家庭负债率攀升至62%(2025年),抑制大宗商品(如家电、汽车)消费。
- 政策刺激边际递减:以旧换新对空调内销拉动仅4.8%,难以抵消地产下行影响。
- 产业结构性错配
- 低端过剩与高端短缺并存:钢铁行业粗钢过剩,但高端特钢仍需进口;家电中低端产品库存积压,智能产品渗透率不足30%。
- 技术升级滞后
- 煤化工、多晶硅等行业盲目扩产,技术迭代缓慢,导致产能与需求脱节。
- 流通效率低下
- 传统分销层级多、成本高,电商渗透率不足(工业品线上交易占比<15%),制约下沉市场开发。
三、出海:被动转移还是战略升级?
- 被动转移的“硬卷”困境
- 低价竞争蔓延海外:部分企业为消化库存,以低价策略冲击海外市场(如东南亚低价建材),但因缺乏品牌溢价,陷入利润微薄的循环。
- 贸易摩擦风险: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对中国部分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如镀锌板、铝制品),加剧出海难度。
- 主动升级的“破局路径”
- 技术驱动型出海:
- 新能源(宁德时代)、高端装备(宝武钢铁)等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布局海外,规避低端竞争。例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服务欧洲车企,毛利率超国内水平。
- 政策支持:RCEP协定降低关税,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性价比和技术优势在东南亚份额增至35%。
- 产业链协同出海:
- 中资企业联合承接海外基建项目(如中吉乌铁路),带动钢铁、工程机械等配套产能输出,形成“抱团效应”。
当前产能过剩本质是“低端供给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短期需通过政策清退落后产能,中长期需依赖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布局,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激活内需。2025年RCEP深化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将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关键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