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S 2026
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AMS 2026
0顶赞
关注
3小时前 北京
63
0
0加入计划
分享
  • 展会时间
    2026-06-22 至 2026-06-25
  • 展会地点
    美洲 • 美国 • 芝加哥
  • 展会周期
    一年一届 · 第届
  • 观众数量
    0人
  • 展览面积
    0㎡
  • 展商数量
    0家
  • 展馆名称
    美国·芝加哥
  • 标准展位
    -元/㎡
  • 光摊展位
    -元/㎡
  • 主办单位
    A3
  • 组展单位
    东方福泰(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AMS 2026

展会圈,你的参展指南!

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

The AMS 2026

展会时间:2026年06月22-25日

展会地点: 美国·芝加哥

举办周期:一年一届

主办单位:A3

中国总代:东方福泰(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展会介绍

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AMS 2026将于2026年06月22-25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盛大举办。作为北美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解决方案专业展会之一,AMS 2026 将全面展示下一代智能制造、机器视觉、AI 算法应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物流机器人以及自动化软硬件系统,为制造业、医疗、物流、零售、能源等多个行业提供“可立即落地的未来技术”。

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AMS 2026由A3 (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Automation自动化促进协会)主办,该协会是北美机器人、AI、机器视觉、运动控制等产业最具权威性的行业组织。展会预计将吸引超过 800+ 家全球顶尖企业参展,包括机器人头部品牌、AI 平台公司、自动化系统集成商、传感器及机器视觉厂商、工业软件及控制系统企业等;预计专业观众将超过 35,000+ 人次,覆盖工程师、生产负责人、技术采购、工厂管理人员、投资机构、AI 创业公司及产业链上下游决策人,是北美 AI 与机器人行业最重要的商务与技术对接平台。

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AMS 2026将全面呈现人工智能在工业与商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包括大型模型在制造场景的部署、AI 质量检测、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智能柔性生产线、自动化物流系统、边缘计算在工厂的应用,以及协作机器人在装配、焊接、搬运等工位上的场景落地。此外,机器视觉技术、3D 识别与深度视觉系统、运动控制、高精度传感与自动驾驶关键技术也将在展会中集中展示,展现美国智能制造的最新技术风向和应用趋势。

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AMS 2026还将举办 Automate Conference 技术峰会,邀请来自通用电气、特斯拉、亚马逊机器人(Amazon Robotics)、谷歌、NVIDIA、丰田北美等企业的技术管理者与首席科学家现场分享 North America AI & Robotics 的最新案例。会议内容涵盖生产自动化、AI 训练与推理系统、机器人算法、安全系统标准、系统集成最佳实践、AI 工厂升级路径、未来制造人才培养等,为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提供全链路参考。大会特别设置“Startup Showcase” 创新展示环节,为全球智能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与资本和产业方直接对接的重要机会。

作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2026年美国芝加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AMS 2026将继续强化其作为北美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生态的核心平台作用,为全球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探索行业趋势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是AI算法、机器人硬件、工业集成方案,还是跨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参展者均可在芝加哥找到最前沿的技术、最实际的落地思路和最具价值的商业机会。

展品范围:

一、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

工业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手、工具快换等)、机器人系统集成与控制

服务型与专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安防巡逻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政务导办机器人、智能监控与安防机器人

智能搬运与装配技术:自动化装配线、装配工作站、AGV系统、上下料系统、物料搬运与分拣系统、输送带技术、堆垛系统

二、AI核心技术与系统平台

智能算法与控制系统:AI推理与决策系统、神经网络控制器、模糊控制系统、智能PID、专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混合智能控制系统

知识工程与认知AI: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翻译、智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语义理解、知识图谱

人工智能软件与系统:工业AI平台、机器学习工具、智能控制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模拟与仿真软件

三、感知与视觉系统

传感技术:光电、激光、超声波、温度、力感应、接触式传感器

机器视觉与识别:2D/3D视觉系统、深度学习视觉平台、图像识别、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物体识别、图像检测与处理

四、人机交互与智能体验

人机界面与系统控制:HMI系统、语音识别与控制、手势识别

智能识别与模式识别:指纹、虹膜、语音、文字、视网膜、多模态识别

扩展现实技术(X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应用

五、智能硬件与IoT生态

智能设备与终端:智能穿戴、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教育终端、智能零售终端

智能家居与城市物联:IoT网关、边缘计算节点、智能楼宇系统、智能交通感知

六、机器人零部件与系统支撑

驱动与执行机构: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电动驱动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

夹具与抓取技术:电动/气动夹爪、智能抓取系统、集成夹持解决方案

控制与通讯系统:PLC、DCS、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工业互联网(IIoT)

七、数字技术与基础平台

区块链与Web3:去中心化存储、智能合约、分布式身份管理(DID)

数字经济与平台:数字孪生、数字基础设施、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八、安全与电气工程

机器人与自动化安全:安全光幕、激光扫描仪、安全开关与急停系统

电气工程与连接:电源设备、配电系统、电缆与连接器、电气控制模块

九、科研成果与专业服务

研发与原型:科研项目成果、机器人原型机、创新实验成果展示

服务与生态:系统集成、售后支持、人才培训、专业咨询与外包服务

市场介绍:

一、美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分析

美国人工智能市场已经迈入数百亿美元的量级,并且仍在以两位数的复合增速持续扩张。从 2024 到 2026 这三年,是美国 AI 与机器人产业真正意义上的“加速窗口期”。随着企业全面进入生成式 AI、大模型平台与自动化系统的落地阶段,AI 已从“研发试点”转向“业务主线”。尤其在制造、医疗、金融、零售、物流等领域,企业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决策能力,纷纷加大对智能化系统的投入。这些投资不仅推动行业本身扩容,同时也成为带动美国整体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数据中心建设、AI 软件订阅,还是机器人部署,都形成了直接且可量化的资本投入波段,使得 2024–2026 年的 AI 投资热度持续保持高位。

从需求端来看,美国企业正在经历过去十年最深刻的一轮数字化与流程自动化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岗位技能的结构性缺口,使得企业不得不依赖 AI 系统与机器人来承担部分重复性工作,以弥补运营压力。此外,美国供应链体系庞大而复杂,物流、仓储、制造等场景对效率的需求极为强烈,机器人与智能调度系统的应用呈现加速态势。在医疗领域,AI 用于影像、诊断与健康管理的渗透率上升;在金融领域,风控建模、反欺诈、量化分析等也在依托大模型实现更新迭代。

从供给端来看,AI 基础设施正在快速扩容。美国在云计算、大规模算力集群、AI 芯片设计、大模型平台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为产业从“可用”走向“规模可用”打下基础。同时,机器人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度提高,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正在进入更明确的商业化阶段。产业链上游“算力+模型”,中游“行业应用”,下游“自动化系统集成”的结构正在趋于清晰,形成推动市场持续扩张的稳定动力。

不过,这一阶段同样伴随风险与挑战。首先,美国 AI 监管尚未形成全国统一体系,联邦层面的规则仍在不断完善,而行业监管、多州法规和领域规范相互叠加,使得企业的合规成本上升。其次,关键芯片与传感器仍受到地缘政治影响,供应链安全性成为不确定因素。此外,相当多企业仍在面临“技术效果”和“商业化落地”之间的差距:试点项目表现亮眼,但一旦进入跨组织、跨系统的大规模部署,就会遇到数据治理、兼容性、人才缺口等现实阻力。整体来看,美国 AI 与机器人产业正在高速增长,但同时也进入一个必须在监管、供应链和落地质量之间取得平衡的关键时期。

二、美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细分

将产业按六个层级与应用域细分,并指出各自的核心参与者与价值链节点。

1、基础设施与平台(算力、云、AI 平台)

参与者:云巨头(AWS、Azure、Google Cloud)、AI 芯片厂商与厂商生态(NVIDIA、Intel、AMD、AI 加速器初创)。

价值点:模型训练/推理、数据治理、MLOps 与托管服务。

2、大模型与通用 AI(生成式 AI、语言/视觉模型)

参与者:头部大模型公司、研究机构、垂直化模型提供商。

价值点:通用认知能力、AIGC 服务化、垂直化微服务。

3、企业级解决方案(行业 AI)

细分:金融风控、医疗影像、零售供应链优化、制造智能化(质量检测、预测维修)。

价值点:行业数据集成、模型定制、合规与上线支持。

4、机器人硬件(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与服务机器人)

参与者: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新兴协作机器人(cobot)企业、物流机器人厂商(内燃/电驱/AMR)。

价值点: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集成服务。

5、机器人软件与自动化平台

参与者:机器人操作系统(ROS 生态)、调度与编排平台、感知与导航软件提供商。

价值点:系统集成、多机器人编排、安全与可验证性。

6、电池/储能与能源耦合层(对机器人与大型部署尤为重要)

参与者:储能系统供应商、电池管理与快充创新企业。

价值点:续航、充电网络与微电网集成。

每一层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很多机器人厂商同时做 AI 模型、云厂商提供机器人云服务),产业呈平台化、服务化趋势。产业细分的投资热度在 2024–2026 年向“模型+行业应用+机器人系统集成”集中。

三、美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政府政策

1、联邦政策与高层战略(2024–2026 的关键动作)

行政层面:白宫在 2025 年发布了关于 AI 基础设施与技术领先的行政命令,并把算力与关键技术国产化、供应链韧性作为政策重点,意在确保“未来前沿 AI 可在美国建设与部署”。这包括面向联邦项目的 AI 基础设施优先投入。

立法层面:截至 2025 年(中期),国会尚未通过覆盖整个 AI 领域的统一法案(广泛监管仍处在专题性法案或行业规范中),导致企业合规策略必须兼顾联邦指导与州级/行业细则。

2、联邦资助与产业推动:项目资金向基础研究、可信 AI、AI 安全、行业试点(医疗、国防、交通)倾斜;港口/交通/电网等“AI+物理系统”获得专项示范资金。白宫与 OSTP 在 2025–2026 年推动跨机构协调以避免监管重复。

3、州与地方政策:部分州对机器人制造、数据中心和 AI 公司提供税收优惠或土地与电力支持(例如德州、亚利桑那等吸引数据中心与制造投资)。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无人配送与自动驾驶示范区方面积极配合。

4、监管热点:数据隐私、AI 可解释性、算法歧视与安全验证(特别是自动驾驶与医疗设备的安全认证)是监管重点。合规成本与验证周期对中小企业形成进入壁垒。

四、美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趋势

市场趋势按“短中长期”与“技术/商业/政策”三条线分别列出,便于策略落地。

1、技术趋势(短中期)

大模型向边缘/行业化迁移:通用大模型与轻量化/行业微调模型并行,边缘推理与隐私保护方案成为竞争点。

多模态与Agent化应用爆发:以任务型 agent 为核心的企业流程自动化开始替换重复性知识工序。

机器人感知与协作能力跃升:SLAM、视觉+触觉融合、学习型控制使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的适应性提高。

2、商业趋势

从 PoC 到规模化运营的关键期:许多组织在 2024–2026 年完成了试点,面临标准化、SaaS 化、外包运营(charging、fleet ops)转型。

行业解决方案货币化:金融、医疗、制造的行业 AI 解决方案开始输出稳定营收模型;机器人服务以“机器人即服务(RaaS)”商业化加速。

资本结构调整:头部平台持续融资与并购,早期硬件初创面临“资金压力+客户拿证要求”双重挑战。

3、政策与生态趋势

监管与合规体系走向集中化(但仍需时间):联邦推动“可信 AI 基线”,行业标准化进程加速。

能源与算力结合成关键变量:AI 运算的能耗、数据中心部署、以及机器人/电动化结合(尤其物流机器人)对能源成本的联动影响显著。

五、美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概况

1、竞争格局

寡头驱动平台层:云与大模型层由少数领先公司(NVIDIA、AWS、Google、Microsoft)主导,形成强势基础设施垄断特征。

两极分化的中游:部分有规模的企业级 AI/机器人集成商与行业巨头并存,同时大量垂直化小型供应商填补专业场景。

硬件地域重构:工业机器人和制造级自动化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投放量大,北美在高端协作机器人、物流自动化与服务机器人创新上具有优势。全球机器人装机数据显示,美洲占总新增的少量比例,行业集中在特定细分。

2、供应链特征

上游:半导体与传感器集中;

中游:机器人本体与系统集成;

下游:行业集成商与运营服务(维护、软件订阅、能源配套)。

供应链的关键脆弱点在于高端芯片与精准传感器的进口依赖与地缘摩擦。

3、人才与生态:AI 与机器人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规模化的结构性问题。顶尖研究人才和工程人才高度集中在少数城市(硅谷、西雅图、波士顿、纽约、奥斯汀)。培训与R&D外包成为短期缓解策略。

六、美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动态

影响市场的若干典型事件/趋势信号:

联邦行政命令与 AI 基础设施优先投入(2025):推动在美建设大规模 AI 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保障“AI 在美建设”优先顺序,刺激算力与数据中心相关投资。

私营资本与股市对 AI 的追捧(2024–2025):大量资本涌入 AI 基础设施与平台,推动估值与并购活动。UBS 与 IMF 报告显示 AI 投资对资本市场与宏观增速的正面影响。

机器人装机地域差异明显:世界机器人联合会(IFR)与行业报告显示,亚洲在工业机器人安装上遥遥领先,美洲在某些服务/特种机器人领域保持创新能力。

企业从试点向运营迁移的加速:大型企业(金融、制造、物流)在 2025–2026 年商业化 AI 与机器人应用的预算与人员投入明显提升,更多订单转化为长期服务合同。

七、美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占有率

1、平台与基础设施(占比估算)

云/算力平台(Top 3 占主导):AWS、Google Cloud、Microsoft 合计可控制 60%+ 的企业级 AI 托管市场(训练/推理/数据服务)。建议:中小供应商聚焦行业云或混合部署差异化服务以规避平台竞争。

2、工业机器人

装机份额:美国本土厂商与进口(日本、德国、中国)并存;按产业统计,美洲在全球新增装机占比较小(单位占比低个位数到一位数区间),但在高端协作机器人与物流自动化(AMR)存在明显切入点。建议:着重布局仓储/物流、协作机器人与系统集成服务。

3、服务机器人与商用机器人:市场更分散,预计未来五年 CAGR 高(两位数),但份额分散。RaaS(机器人即服务)模式会推动本地化服务商快速成长。建议:采用服务化定价、加强本地运维网络。

4、大模型与企业级 AI 应用:大模型平台集中度高(头部平台掌控训练/基础服务),但 行业解决方案市场 分散(由行业系统集成商与垂直软件企业占据)。建议:中小企业通过差异化行业数据与合规能力切入。

组展单位:东方福泰(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微信服务号:展会圈

#机器人##人工智能#

用户评价
  • 全部
  • 有图(0)
  • 推荐(0)
  • 一般(0)
  • 不推荐(0)
共0评价
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